开设“中国香文化研习班”,教授学员手工制香。此图为制泥环节

古法制香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一直服务于大众。汉代之前对香料的使用基本处于原香料的焚烧运用,汉代开始,随着道家丹术的发展及医疗中丸类的出现,中国的香料的运用从形态上逐渐发生转变,出现香粉、香丸及香饼。在隋唐时期由于熏衣文化的流行,香品中的香饼及香丸成为主流的香品形态,在敦煌壁画及众多古书画中均有体现。随着香文化的不断发展及传承,宋代的篆香文化逐渐被明代所流行的线香所取代。《本草纲目》中记载:今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线香可入疮科用。其料加减不等,大抵多用白芷、芎、独活、甘松、三柰、丁香、藿香、本、高良姜、角茴香、连乔、大黄、黄芩、柏木、兜娄香末之类,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剂,以唧笮成线香,成条如线也。亦或盘成物象字形,用铁铜丝悬者,名龙挂香。

在香料的使用过程中,随着人们对用香便利化的追求,明代起开始流行使用线香,即可让人从气味上得到满足,又可营造良好的意境,更是用来计时的最好工具。红袖添香夜伴读则最好的表达了书房中文人以香计时的场景。特别是在佛道宗教场所,线香的使用无处不在。千百年来制香的工艺则一直伴随着中国香文化的发展,服务于宫廷、文人富贾及宗教人群;同时也大量出现在二十四节气、民俗、祭祀等场合中;并一直保留至今天。在宋代的《陈氏香品》《新篆香谱》及明代的《香乘》中大量的记载了香料运用的香方。

罗氏家族传统香品制香技艺(太月香学非遗制香),传承古法十八道制香工艺,通过蒸、煮、炒、炙、炮、焙、飞等,以及拣、摘、揉、刮、筛、凉、切、捣、碾、镑、挫等方法严格的传承了此项技艺。传统制香重点保证香品的天然性及遵循中医体系中的香药药性发挥和运用,不同的香药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法则规避了香料在使用中的缺点;与目前市场中机器制作的香品截然不同。

当代社会中香品大量出现在不同的场所,而遵循古法制香的香品却越来越少,大多被化学香、机制工艺香所代替。所以传统香品制香技艺的保护及传承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及文化价值,应当被继承和传播。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0364号